2017年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圖】
2017-04-12
一、中國人口結構及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 2015年中國0-14歲人口為22681萬人,2015年中國15-64歲人口為100347萬人,2005-2010年中國0-14歲人口逐年下降,2010年0-14歲人口達到近十年最低值,為22259萬人。2015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為14434萬人,近十年65歲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口紅利的消失,意味著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即將到來和創造價值的勞動力減少,因此,養老問題的嚴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 2005-2015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變化趨勢圖
2005-2015年中國0-14歲人口變化趨勢圖 2005-2015年中國15-64歲人口變化趨勢圖
2015年中國總撫養比為37%,少兒撫養比為22.6%,老年撫養比為14.3%;2005-2015年中國少兒撫養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撫養比逐年增加。 2005-2015年中國總撫養比、少兒撫養比、老年撫養比情況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養老行業現狀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預測 據統計,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22億,占總人口的16.15%。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2025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紤]到70年代末,計劃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預計到2040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達到頂峰,之后,老齡化進程進入減速期。 2007-202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及比重
據預測,2016年中國人口數量將達136976萬人,2020年中國人口數量將為137702萬人,2036年中國人口數量為139349萬人。此預測沒有考慮男女比例導致的出生率的變化,從而引起的老齡化的增加對人口增長起制約作用等。 2016-2036年預測的人口數(萬人)
數據來源:湖南商學院學報 聯合國對我國預期壽命的預測
從人口結構的角度來看,中國的高齡老人數量從2010年至2050年持續增長。由于高齡高齡老人群體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國失能老人規?;驈默F階段的625萬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萬人,35年里增幅高達200%。 中國失能老年人口統計分析
從衡量老齡化社會負擔指標——老年撫養比來看,從2000年至今,老年撫養比加快增長,至2020年將上升至16.9%。而加入少年兒童撫養比的總撫養比指標到2030年將超過50%。數字說明勞動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將嚴重加重未來社會負擔,而為了“孝敬”工作了一輩子的“老人”,高效、有效、專業的養老系統/產業是解決老齡化社會帶來沉重養老負擔的唯一途徑。 中國人口老年撫養比預測
三、中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1、人口老齡化,意味著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而且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和程度。增加的這部分老年人口,由于機體抵抗力的減弱和城市污染的增加,就會滋生疾病,從而增加城市的醫療消費。而老年人生病一般不敢輕易地自己購藥治療,而會主動求醫治療。由于在當期的醫療體制下,財政對醫院的轉移支付機制尚不完善,醫患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醫護人員往往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給病人開中高端的藥物,以提升自身的收入。這就使得城市的醫療消費往往傾向于中高水平的醫療消費。老齡人口所得的病,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性質決定了治療的長期性。而部分慢性疾病的治療,需要購置昂貴的藥物或醫療器械。因此,部分老人的當期收入可能未必足以購置,從而激發了預防性儲蓄的動機,誘致當期老年人口跨期進行醫療消費。 2、會減少勞動力供給,降低勞動生產率。有效勞動力供給是確保經濟發民的基本保障,人口紅利是我國保持長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老齡化尤其是勞動人口的老齡化則會導致適齡勞動力比重下降,使我國喪失勞動力資源的優勢。是會制約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我國目前正處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的關鍵時期,需要大量懂技術、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支撐。而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必然伴隨著大量勞動力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知識更新能力的減弱,制約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加重。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逐漸深入,社會勞動年齡人口對老年人的撫養比將越來越大,再加上對幼年子女的撫養,必將加重勞動年齡人口的經濟負擔。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內地勞動年齡人口總撫養比2010 年為34.2%,而2014 年則達到38.1%。
3、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當前,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快于城市老齡化,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正大量外流,這就使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素質整體下滑,不利于現代先進農業機械、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障礙現代農業發展。同時,農業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發展緩慢也必將全面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進程。3、會影響稅收政策和政府財政支出。人口老齡化必然帶來勞動力的減少,相應的就會減少納稅人的比例,而政府為了增加稅收收入,只能提高稅收,從而增加企業的負擔。同時,政府為了確保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將大幅增加用于醫療、衛生、養老等社會服務的財政支出,從而減少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投入。 四、中國老齡化問題應對措施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產物。發達國家大部分早在5年前就已進入了老年型國家的行列,因此我們也不必“談虎色變”。正因為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波及許多領域的重要趨勢,因此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也必須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內綜合考慮,協調運籌,把它作為一個戰略性的大問題全面策劃,及早部署。 1、做實“個人帳戶”,逐步增強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能力。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由現收現付制改為“統賬結合”的部分積累制,目的就是為了迎接下世紀人口老齡化高峰時養老金支付的危機?;鹄鄯e制養老金擁有許多優勢,它可以幫助正在走向老齡化的中國維持充足的存款率和良好的投資與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它能讓勞動者分享經濟改革成功的果實,并且拓寬和拓深中國的資本市場。但是由于當前國企處于戰略重組階段,經濟效益不佳,養老金替代率又不斷提高,因此現在的“個人帳戶”實際上起不到積累的作用,存入的基金甚至不能滿足當期的支付,“個人帳戶”只起到了支付退休金的作用,基本是“空帳”。 為了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從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模式順利轉變,為制度轉換成本尋找積極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經迫在眉睫。據統計,從1952年到1978年,職工實際工資每年只遞增.38%,到1978年職工的貨幣工資平均才615元,1978年居民人均儲蓄額僅有21.88元。而國民收入的積累率卻由1952年的21.4%增長到1978年的36.5%,其中有的年份高達43.8%,工資總額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僅為18.9%。所以國有資產的存量是政府過去長期實行“低工資、低消費、高積累”的政策條件下實現的。因此,從理論上說,通過國有資產的存量和增量支付社會保障的轉制成本,將“老人”和“中人”的空帳填實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2、建立老年醫療健康保險制度,逐步實現健康老齡化。按照人的生理演變,人的一生8%的醫療費用在6歲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齡人存在看病難的問題。主要因為經濟拮據,無錢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撐著”。以武漢市漢陽區為例,老年人中享受公費醫療的只占全區老年人的38%,大部分老人患病時,醫療費全要自己出,那些退休金少而又不能按時足額拿到手的老人顯然是難以看病的。至于農村,合作醫療未能普及,許多地方缺醫少藥,農村老人看病更難。 首先我們要建立和健全老年醫療保險制度。與總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傷殘率、高醫療利用率的特點。為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保險,滿足他們的基本醫療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為疾病導致個人及家庭經濟危機。在建立面向整個人群的醫療保險制度的同時,有必要對老年人制定有關政策,以保障老年人醫療的基本需求。開展面向老齡化社會的教育,醫學教育要兼顧人口老齡化有其對醫療保健需求的特殊性,在醫學院校、護士學校的課程中增加有關內容,使醫務工作者系統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點。同時要培養一批適合社區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的全科衛生工作者,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社區成員提供初級醫療保健服務。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會、家庭和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識,護理知識,緊急狀況下的應急措施,提高人群對老年身心特點的認識和一般保健護理知識。努力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求。城鎮完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農村探索多種形式的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醫療條件。 其次要逐步實現健康老齡化。國際上的有關研究和經驗均表明,疾病和傷殘并不是老年期的必然產物,通過努力完全和可以把它們壓縮到生命最后的較短時期內,即實現健康的老齡化,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老齡化社會的期望。在促進老齡人的全面健康對策中,要建立醫院、家庭、社會(社區)和老年人個人組成的健康促進整體。特別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趨勢下老年家庭看護照料的供需狀況,及時提供相應的幫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決老年人物質生活的同時,強調并重視老年人的文化養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衛生、老年體育等事業有一定的發展,為廣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創造條件。 3、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充分發揮老年人力資源優勢我國平均預期壽命已提高到68.9歲,高于世界平均63.2歲的水平。健康壽命延長意味著工作年限的延長將成為可能,總的勞動力生產成本會下降。在德國從1972年起就已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凡年滿63歲男性,可自行決定是繼續工作,還是退休,并從2年起,把退休年齡從目前的63歲提高到65歲;意大利已準備把退休年齡從男性6歲、女性55歲分別逐步提高到65歲和6歲;在瑞典,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我國實行性別、職業差異的退休年齡制,與那些預期壽命與我國同水準的國家相比,我國的退休年齡普遍較低。從而兩種現象不可避免:一是退休人口大量隱性就業;二是退休時工齡越長養老待遇往往也就越優。前一現象使我們無法真實地了解、反映和掌握當前的就業狀況;后一現象意味著求學時間越長退休時比同齡人的養老金會更低,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因此,我們建議考慮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其好處至少有五:一是老有所為,于健康有益,延年益壽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標志。二是能有效合理使用人力資源。根據社會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則,鼓勵和引導老年人從事教育傳授、社會公益事業、社區服務和自我服務等活動。對于從事教育、科研、醫務工作和有其他特殊專長的老年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按規定和需要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為他們繼續發揮作用創造條件。有條件的老齡工作機構可幫助把退休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組織起來,讓他們為企業界充當顧問,提供咨詢服務。三是變隱性就業為顯性就業既不新增就業壓力,又能客觀反映我國從業人員結構及就業狀況,實現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就業率目標向提高總人口就業率目標的過渡,以促成整體國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福利的增進。四是有利于完善勞動力市場,根據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原則開拓新的就業渠道,發掘新費源,實現保費的潛在收入水平。 4、積極推進社區養老建設,發揮社區養老功能。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退休人員的養老功能基本上由單位和家庭承擔。隨著我國“入世”之后,企業不僅面對國內競爭,而且面對國際競爭,企業中的“小社會”功能一定要向社區轉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數已從過去的勞動崗位上退下來,活動范圍圈在縮小,因此社區成為老年社會活動的基本領域。社區養老服務包括提供家務勞動、家庭醫療保健、老人照料、護理等,還包括在社區興辦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詢服務站、以及各種老年文體設施等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務,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門,難事不出居委會,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社區養老服務是一項公益事業,要發揮社區助老功能,不以盈利為目的,有社會公益性質;但同時,又要遵循市場經濟原則,實行合理收費,維護良性循環。一方面,開展鄰里互助,組織低齡老人、健康老人參加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工作,動員社會各方義務為老人服務等等;另一方面,還有不少項目可以按保本微利原則提供有償服務。這既可以補充街道、居委會的經費,又可以安置一批下崗職工就業。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十分重視社區養老功能的發揮,社區組織和社團組織具體組織實施。他們在社區住宅設計中早就提出所謂“太陽系”的建筑格局。以老人住宅為中心,在周邊建設為老人服務的醫療、娛樂、學習、健身的設施。有的國家還建立了“日托中心”,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與子女團聚。既解決了子女在白天工作無暇照料老人的困難,又滿足了老人與子女經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社區養老的獨特優勢,既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又補充了家庭結構變化后單純由家庭養老的不足。 5、在農村實行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養老制度。據民政部組織專家學者對部分省份農戶進行的調查表明,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8.52%的農民選擇了“養老”。因此推廣實施社會基本養老不僅在城市,即使在農村也日顯其重要與緊迫。未來的我國養老問題,難點在農村,重點也在農村。廣大農村,由于家庭規模逐步萎縮,子女數量持續下降,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動態速度也在加快。由于農村老人數量極大,農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權,因此從主體來說,農村養老應以家庭為主,社會為輔,提倡老人自養,樹立自我養老意識。 對于農村“三無”老人(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子女依靠),繼續實行“五?!敝贫?。對于遵守國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獨子(女)戶、雙女戶,繼續推行計劃生育養老保險。據不完全統計,這項保險在遼寧、福建等地試點以來,全國累計向商業保險公司投保超過45萬戶,投保金額在4億元以上,受到這些家庭的歡迎,他們由養兒防老走向投保養老,觀念得到很大轉變,今后還應繼續加大推廣商業養老保險的力度。從8年代興辦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整頓金融機構的過程中,已經停辦了2年,現積累基金184億元。對于這項制度下一步向何處去?移交現有商業保險公司,其不愿意受理;維持現狀,則現有的管理人員繼續消耗著管理成本,長此以住拖下去使基金的安全受到影響,因此應當抓緊決斷。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應行使宏觀調控職能,即制定政策起引導、宣傳和監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同時建立中國農村保險公司,性質定為政策性保險機構,國家給予優惠政策,實行商業化經營,接管當前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將社會養老保險轉化為商業養老保險,繼續承保。另外,該公司還可以開展全國農作物財產保險業務,填補我國在這一業務中的空白。在組建完畢正常運營之后,現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村養老保險司的功能轉移到保監會去。 6、積極發展老齡產業,開拓老年消費市場。人口老齡化呼喚老齡產業。所謂老齡產業,就是指由老年消費市場需求增長帶動而形成的產業,它包括所有有關滿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產、經營、服務等設施和經濟活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產業尚未完全開發,企業經營者對老年消費市場需求攀升反應比較遲緩,政府部門對此也還沒有相應的扶持引導政策。但我們應對老齡產業的發展持樂觀態度。首先,我國老年人口絕對數多,老年消費市場規模龐大。其次,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第三,我國地區間差異大,需求層次多,為發展老齡產業提供了多種選擇。第四,社會化服務需求在增加。據1995年百分之一抽樣調查顯示,老年人的喪偶率為33、4%,獨居戶為25%,獨生子女政策繼續執行,“4—2—1”家庭結構普遍出現,獨居戶比例還會增大。眾多的獨居老人對服務需求會日益增大。第五,城市老人的消費能力不可低估。 老齡產業作為老年保障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標志著一個國家文明和社會進步程度。人們通常說的老年事業,更多的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作為社會公益性事業來對待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老年事業中的政府負責供養“三無”老人等仍屬于社會公益事業,還有一些為滿足老年人物質、文化消費需求的事業,要轉向從產業角度考慮生產、消費、就業等一系列經濟問題,應該按市場規律辦事。但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發展老齡產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不僅僅是為經營者牟利,為此,政府從多方面創造條件支持老齡產業發展,包括給予政策扶持。如考慮到當前老年人口總體收入水平較低,對老年人生活服務市場政策中采取低稅或免稅優惠政策,使從事此類市場的經營者能有適當營利和拓展產業的能力??梢?,經營老年產業,必須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全國老齡消費者中每年有1億的購買力沒有實現,換句話說,老齡產業現今還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我們缺乏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專業醫護和服務人員;缺乏足夠的養老機構;缺乏上門服務的保健機構,而這些服務產業和崗位將創造許多新的工作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再看看老年消費市場:老年人很難買到合適的服裝鞋帽,老年食品也很少研究開發,老年藥品、老年保健護理用品以及其他各種老年商品都處于匱乏狀態。 |